档案学专业可追溯到1934年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开办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档案学是研究文件与档案的整理、保管、传递与开发利用的一般规律的应用学科,包括文秘与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与数字档案馆建设、电子政务等。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从事档案与政务信息管理、信息服务及信息研究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包含专业: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编辑出版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8 |
| 广西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4500元/年,包含专业: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编辑出版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7 |
| 文科 | 638 | ||||
| 广东 | 社会科学试验班(非定向)(120501.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20502.档案学+12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20801.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050305.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9 |
| 江西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500元)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40 |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文科 | 641 | |||
| 福建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含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2 |
| 安徽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4500元/年;含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编辑出版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52 |
| 文科 | 655 | ||||
| 上海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含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4 |
| 黑龙江 | 社会科学试验班(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编辑出版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25 |
| 吉林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15 |
| 辽宁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54 |
| 山西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包含专业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编辑出版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25 |
| 北京 | 社会科学试验班(信息管理类)(4500元,含图书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电子商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编辑出版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6 |
党政军机关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秘书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国家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各类档案馆及教育和科研机构等。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北京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含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66 |
| 四川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 -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79 |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 -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文科 | 634 | |||
| 海南 | 社会科学试验班(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管理学科类)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796 |
| 广西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5000元/年,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58 |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5000元/年,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文科 | 652 | |||
| 广东 | 社会科学试验班(非定向)(120402.行政管理+120405.城市管理+120404.土地资源管理+120503.信息资源管理+120502.档案学+120301.农林经济管理+120302.农村区域发展+020104.资源与环境经济学+12040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办学地点:校本部)(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71 |
| 历史类 | 647 | ||||
| 江西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5000元)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56 |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 | 文科 | 650 | |||
| 福建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含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61 |
| 历史类 | 636 | ||||
| 安徽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5000元/年;含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66 |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5000元/年:含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文科 | 661 | |||
| 黑龙江 | 社会科学试验班(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59 |
| 文科 | 642 | ||||
| 吉林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项目、“卓越三农”厚重人才培养计划;明德环境“经济学一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及萨斯喀彻温大学、日本一桥大学等院际学生交换项目;未来数据人才计划、数字人文菁英计划等)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45 |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项目、“卓越三农”厚重人才培养计划;明德环境“经济学-科学”拔尖人才实验班;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及萨斯喀彻温大学、日本一桥大学等院际学生交换项目;未来数据人才计划、数字人文菁英计划等) | 文科 | 626 | |||
| 辽宁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60 |
| 山西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50 |
| 文科 | 640 | ||||
| 天津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学科类)(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环境与资源管理))(含应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双学士学位项目)(校本部)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702 |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62人,其中正副教授3086人,有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50人,硕士研究生20085人,博士研究生8616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62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砥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求知成才,助你腾飞——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
就业为民生之本。武汉大学秉承“顶天立地”的办学思想,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校一方面强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鼓励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关键性支柱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地方和基层、面向中西部地区和经济建设主战场,脚踏实地,创新创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学校通过不断开拓校内外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多元化就业等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满意地就业。
1.不断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坚持以“三全”思想统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调动各方力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借助就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二级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重心下移,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相关考核评估体系,引导各培养单位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毕业生就业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多措并举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开拓校外就业市场。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沿海沿江沿线就业市场。组织相关培养单位走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地区,开展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状况调查,进一步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巩固和开拓就业市场。组织数十批学生走访用人单位、参加当地人社部门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会,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用人单位,拓展就业渠道。
积极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精心培育校内就业市场。首先是依托政府的力量和资源,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其次是加强与全国各地政府人才机构的合作,邀请他们组团来校招聘;三是举办分行业、分专业类别的供需见面会;四是继续贯彻“就业湖北”的理念,加强与省内各地政府人才机构和知名企业的联系和沟通,邀请他们来校选聘人才;五是加强与国家战略行业和支柱性产业单位的联系,吸引国家电网、中建、中航、商飞等一大批重要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六是组建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为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提供一对一的招聘服务。就业中心在做好专场招聘会的同时,依托武汉市人才市场以及一些规范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大中型供需见面会的举办频度,组织和吸引更多单位来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充足的就业需求信息服务。
3.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水平。
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体系建设。首先是建立了校内外结合、比较稳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和生涯发展咨询服务队伍。其次是初步建立了就业创业课程体系,2016年组织开设了6门就业创业选修课程,参加选修的同学超过3000人。第三是初步建设了就业创业工作能力培训提升体系。在连续6年开展就业指导能力培训的基础上,2016年成功举办了为期3天的《叙事取向的生涯咨询》专业培训班,同时选送10余名老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中心还定期联系专业培训机构和公益事业部门,来校举办各种培训、讲座,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如2016年先后邀请陶氏化学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来校开展就业指导与培训。第四是建立了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体系。为学生购买了职业规划网络课程和职业测评软件的使用权限,实现了对所有学生的全覆盖;针对不同对象,组织编印就业指导资料,实现对所有本科生和毕业研究生全覆盖;为全校所有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2016年以“就业指导月”活动为抓手,组织全校各培养单位举办了140余场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其中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等10个单位获评武汉大学第二届就业指导先进单位。就业中心还通过指导职业发展协会和创新创业俱乐部,开展了一系列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如“职业能力提升训练营”、“珞珈职航”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职场达人挑战赛”、“名企走访——走近招行”、“模拟面试”以及“创业导航”等品牌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增强了学生职业规划与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了其就业创业能力。
4.大力推进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2016年学校出台了《武汉大学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的暂行办法》,强调通过思想教育引领、政策引导和表彰、奖励等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将生涯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到基层和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创业。2016年我校共有264名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其中本科毕业生92名,毕业研究生172名,学校给予他们近90万元奖励。学校还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加强“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预征入伍”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的宣传,积极引导毕业生通过这些专项实现基层就业。学校十分关心基层就业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定期走访、慰问等形式助推基层就业的同学尽快成长。
5.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和援助工作。
学校非常重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性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重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实现满意就业。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就业中心分别对22个学院和培养单位进行走访,召开就业困难毕业生座谈会,全面了解他们的就业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与院系一起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各学院及培养单位建立了精准帮扶数据库,对就业困难群体采取了分类指导和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加大对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和指导力度,通过教育引导、逐一摸排、逐个谈心、密切跟踪、定向推荐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创业。2016年,学校为427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了求职补贴。配合湖北省人社厅、教育厅为75名应届毕业生办理了教师资格证。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色工作
(一)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体系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13年9月,学校整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服务职能,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统筹全校学生的就业工作。2015年6月,学校成立创业学院,设立院务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共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2016年学校成立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还组建了创新创业学生社团——武汉大学创新创业俱乐部,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2.改善创新创业条件。学校投入2800万元新建6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支持学生开展学科竞赛训练、科技创新创业等活动,目前已有51个团体、400余名学生入驻。在校科技园设立2000平米小型孵化器,支持大学生创办企业和进行成果转化实践。在珞珈创意产业园建立8400平方米的孵化器,为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学校还支持国际软件学院投入100万元、近900平方米办公用房建立了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特色基地,积极探索和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二)坚持“三创”理念,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武汉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早在2000年合校之初就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学校持续推进“三创”教育实践,将“三创”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三创”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多科学知识背景,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志趣和发展规划选修课程,选修学分可以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实行“创新学分”制度,支持学生通过有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申请学分,创业获奖或创办企业最高可获得10个学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提前毕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并延迟修业年限两年。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武汉大学创业学院依托本科生院和经管学院,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四个大类。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知名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行业专家与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合作授课,课程内容包括各行业创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和环节,既有实务经验分享,又有理论和规律指引。2016年开设了《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与创造》、《创新与实践》、《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创业金融》、《创业营销》、《创业论坛》和《创业导航》9门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授课人包括中国期货之父、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前1号店董事长、现岗岭集团董事局主席于刚,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艾路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毛振华等。全年共有50余位商业翘楚陆续走进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课堂,2200余名选课学生聆听知名企业家的创业理论及实践经验。
(三)强化激励引导,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1.构建全要素配合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学校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课题、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实践活动;投入7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积极争取校外资源,设立1.5亿元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和年轻校友开展创业实践;建立健全校内外对接的孵化体系,从校内实践中心、创业团队孵化器到珞珈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完整的创新创业扶持链条,从场地、资金、政策、培训等多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2.构建联动互补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社会企业建立联动互补机制,先后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450余份,与武汉、中山、黄冈等多个地方政府和332家知名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建了113个挂职锻炼基地。如2013年武汉市发起全国首个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青桐计划”,武大积极响应并参与组织活动,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创业团队与市场的直接对接。
社会组织对我校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1、QS毕业生雇主评价
与其他排行榜更多关注毕业生就业百分比或者毕业生薪酬水平不同,QS更加注重从毕业生质量、毕业生就业能力来评价一所大学。QS认为,毕业生就业百分比、毕业生薪酬水平等指标严重受制于地区差异,难以客观反映高校的毕业生质量,而且对学生文化修养及工作能力的评价,雇主是最有说服力的。从2005年起,QS世界大学排名引入毕业生雇主评价这一指标,占排名总分10%的权重。在著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QS是唯一使用雇主评价这一指标的排行榜。QS在2016年毕业生雇主调查中,武汉大学得分位列全球252位,在亚洲高校位居44名,在内地高校位列第9。
近五年武汉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雇主评价情况
年份 |
亚洲排名情况(整体) |
内地高校排名情况 |
内地高校(雇主评价) |
雇主评价(全球) |
2012 |
79 |
14 |
||
2013 |
70 |
12 |
||
2014 |
<70 |
11 |
9 |
298 |
2015 |
59 |
12 |
14 |
|
2016 |
44 |
9 |
8 |
252 |
从QS近年来发布信息来看,武汉大学毕业生的雇主评价呈明显上升趋势,我校毕业生质量和工作能力获得雇主广泛认可。
2、中国校友会网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
中国校友会网的大学排名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近年中国校友会网的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来看,我校毕业生质量排名逐年攀升,校友会网的排名注重校友对母校和社会的贡献度,我校校友捐赠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三,这正好印证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排名的提升也说明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近四年中国校友会网高校毕业生质量排名
年份 |
毕业生质量排名 |
学校综合排名 |
2013 |
8 |
9 |
2014 |
5 |
5 |
2015 |
5 |
4 |
2016 |
6 |
4 |
2016年招聘需求情况
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我校共举办1228场招聘会,其中专场招聘会1187场,组团招聘会29场,大型招聘会12场,进校招聘单位共计3800家。
招聘会情况
招聘会类型 |
场次 |
来校单位数 |
专场招聘会 |
1187 |
1187 |
组团招聘会 |
29 |
1130 |
大型招聘会 |
12 |
1483 |
合计 |
1228 |
3800 |
招聘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
专场招聘会 |
组团招聘会 |
大型招聘会 |
总来校单位 |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
党政机关 |
45 |
3.79% |
87 |
7.70% |
21 |
1.42% |
153 |
4.03% |
|
事业单位 |
科研设计单位 |
27 |
2.27% |
8 |
0.71% |
31 |
2.09% |
66 |
1.74% |
高等教育单位 |
37 |
3.12% |
12 |
1.06% |
57 |
3.84% |
106 |
2.79% |
|
中初教育单位 |
7 |
0.59% |
7 |
0.62% |
7 |
0.47% |
21 |
0.55% |
|
医疗卫生单位 |
5 |
0.42% |
31 |
2.74% |
187 |
12.61% |
223 |
5.87% |
|
其他事业单位 |
31 |
2.61% |
103 |
9.12% |
41 |
2.76% |
175 |
4.61% |
|
小计 |
107 |
9.01% |
161 |
14.25% |
323 |
21.78% |
591 |
15.55% |
|
企业单位 |
国有企业 |
249 |
20.98% |
107 |
9.47% |
207 |
13.96% |
563 |
14.82% |
三资企业 |
150 |
12.64% |
33 |
2.92% |
59 |
3.98% |
242 |
6.37% |
|
其他企业 |
631 |
53.16% |
742 |
65.66% |
873 |
58.87% |
2246 |
59.11% |
|
小计 |
1030 |
86.77% |
882 |
78.05% |
1139 |
76.80% |
3051 |
80.29% |
|
部队 |
5 |
0.42% |
0 |
0.00% |
0 |
0.00% |
5 |
0.13% |
|
合计 |
1187 |
100% |
1130 |
100% |
1483 |
100% |
3800 |
100% |
|
2016年,全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6.49%,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6.51%。
2013-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表
年份 |
毕业 人数 |
升学、出国情况 |
就业情况 |
总就业率 |
||||||
出国 |
升学 |
比例 |
签约 |
比例 |
灵活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2013 |
7448 |
1093 |
2770 |
51.87% |
2381 |
31.97% |
547 |
7.34% |
6791 |
91.18% |
2014 |
7614 |
1284 |
2737 |
52.81% |
2536 |
33.31% |
700 |
9.19% |
7257 |
95.31% |
2015 |
7359 |
1258 |
2722 |
54.08% |
2577 |
35.02% |
499 |
6.78% |
7056 |
95.88% |
2016 |
7219 |
1403 |
2719 |
57.10% |
2356 |
32.64% |
489 |
6.78% |
6967 |
96.51% |
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6年全校共有3097名普通本科毕业生参加就业,截至12月10日,已落实就业2845人。从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企业已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主体,占参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68.97%,其次是事业单位和部队及国防单位,分别占7.31%和3.91%。具体情况如下:
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表
类别 |
人数 |
占已就业人数 |
占参加就业人数 |
占毕业生总数 |
|
已就业人数 |
2845 |
- |
91.86% |
39.41% |
|
党政机关 |
92 |
3.23%
|
2.97% |
1.27%
|
|
事业 单位 |
科研设计单位 |
17 |
0.60% |
0.55% |
0.24% |
高等教育单位 |
7 |
0.25% |
0.23% |
0.10% |
|
中初教育单位 |
16 |
0.56% |
0.52% |
0.22% |
|
医疗卫生单位 |
94 |
3.30% |
3.04% |
1.30% |
|
其他事业单位 |
92 |
3.23% |
2.97% |
1.27% |
|
企业 |
国有企业 |
753 |
26.47% |
24.31% |
10.43% |
三资企业 |
262 |
9.21% |
8.46% |
3.63% |
|
其他企业 |
1121 |
39.40% |
36.20% |
15.53% |
|
部队及国防单位 |
121 |
4.25% |
3.91% |
1.68% |
|
国家与地方基层项目 |
8 |
0.28% |
0.26% |
0.11% |
|
自由职业及自主创业 |
262 |
9.21% |
8.46% |
3.63% |
|
从地域分布来看,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就业分布比较集中的省份包括湖北(27.52%)、广东(23.48%)、上海(9.46%)、北京(7.87%)、浙江(5.03%)、江苏(3.76%)。
计划招收100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武汉大学今年将面向内蒙古、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100人(含新疆协作计划20人、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计划10人)。上述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符合所在省级招办规定报名条件的考生可报考。预科阶段在南昌工学院(校址:江西南昌)学习。其高考文化成绩不得低于我校在生源所在省同科类投档线下80分。预科培养结束,经考核合格,转入本科学习。
预科生预科阶段:新疆协作计划预科生为二年,其他少数民族预科生为一年。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培养期间不分专业;学校根据学生志愿,结合预科培养期间成绩及表现,在预科培养结束前确定专业。预科培养结束,经考核合格,转入本科学习。
在本科学习期间,按《武汉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德、智、体等各方面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武汉大学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证书。原则上,学生毕业后回原籍工作。
武汉大学2012年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来源计划表
科类 |
合计 |
内蒙古 |
湖北 |
广西 |
重庆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甘肃 |
青海 |
新疆 |
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 |
理工 |
85 |
7 |
7 |
10 |
8 |
8 |
8 |
10 |
8 |
4 |
15 |
|
文史 |
15 |
|
|
|
|
|
|
|
|
|
5 |
10 |
合计 |
100 |
7 |
7 |
10 |
8 |
8 |
8 |
10 |
8 |
4 |
20 |
10 |
说明:
1.对少数民族预科班,我校在录取时不确定专业,以“少数民族预科班”录取,待预科结束前组织预科生填报专业志愿(详见下表),只有新疆协作协议预科二年,其他都是预科一年。根据预科生志愿、预科结业成绩及表现确定本科就读专业。
科类 |
本科就读专业 |
理工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类、测绘工程、临床医学(五年) |
文史类 |
政治学类、社会学类 |
2.根据教民司函〔2011〕109号文件,我校2012年安排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计划10人,招生专业为图书馆学,用于新疆文化人才定向招生。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张东刚,校长为刘伟。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3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获评A+,哲学、政治学获评A,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与此同时,学校的理工学科建设也取得快速进展,物理学、化学、数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的学科排名、课题经费、成果数量都在快速攀升,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卫兴华、周新城、胡乃武、陈共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胡钧、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1年10月底,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在学学生28363人,其中本科生11738人,硕士生11615人,博士生5010人;上述数据含学历留学生854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近30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41.71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20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10月底,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索邦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61个国家和地区的304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目前,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8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5家,美洲、非洲和亚洲各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台湾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荣休教授约翰•邓恩等68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47.34万册,电子图书445.86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和档案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档案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档案学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档案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档案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汉语言文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档案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档案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业前景和档案学就业前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介绍和档案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档案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档案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档案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国共产党历史就业前景和档案学就业前景,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介绍和档案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档案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和档案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和档案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就业前景和档案学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和档案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工作和档案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社会工作和档案学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和档案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学和档案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学就业前景和档案学就业前景,社会学专业介绍和档案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学和档案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社会学和档案学录取分数线(北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和档案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和档案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就业前景和档案学就业前景,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介绍和档案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和档案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政治和档案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政治就业前景和档案学就业前景,国际政治专业介绍和档案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政治和档案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国际政治和档案学录

档案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120503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档案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人数:19。档案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统考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专业:19(不含推免)(1)本方向仅招收少数

档案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普通硕士):120503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档案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普通硕士))人数:19。档案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普通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统考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专业:19(不含推免)(1)本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

档案学/档案学(普通硕士):120503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档案学(档案学(普通硕士))人数:19。档案学档案学(普通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统考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专业:19(不含推免)(1)本方向不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该招生计